服务热线:021-59578001
中文
测试集成与服务
测试集成与服务

智能驾驶产业链及15家龙头股票池

发表时间:2025-04-23 11:48:06 来源:华体会体育直播地址

  “产业链梳理”系列进行了4期,咱们谈到过芯片、机器人、低空经济和AI人工智能,今晚想和读者们聊聊智能驾驶。尤其在比亚迪带领“智驾平权”后,这个赛道正在慢慢进入成熟期。

  智能驾驶产业链的类比很容易,既然想要替代人类驾驶员,那么就要从头到尾对标着人类司机,从感知系统(眼睛和耳朵)、到决策系统(大脑)、再到执行系统(手和脚)。

  整个汽车产业链非常庞大,为了把智能驾驶单独拎出来讨论,这篇文章就按照三大系统来做介绍,着重关注最受益于智能驾驶的环节。

  感知(眼和耳):传感器是替代驾驶员的眼睛,有些看得近、有些看得远、还有些能看到人类看不到的东西;高清地图是替代了看导航和听导航的功能。

  决策(大脑):芯片是替代人类大脑的运算中枢,运行时就像“大脑飞速运转”;算法类似于人类的逻辑和经验,算法越牛就越有“老司机”的感觉。

  执行(手和脚):域控制器是神经中枢,接受大脑指令后负责传达下去;线控系统就是人类的手脚,负责转方向盘和踩电门及刹车。

  开车最重要的就是要看清路况,想实现无人驾驶,第一步就要让车子弄清楚前方和周边的实时情况,不同传感器对应着正常视觉、远视近视和辅助感知。

  摄像头:联创电子、韦尔股份、思特威、欧菲光、晶方科技、宇瞳光学、舜宇光学科技。

  激光雷达: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图达通、炬光科技、永新光学、长光华芯、万集科技、水晶光电。

  现在开车,除非是很熟悉的常开道路,否则都需要跟着地图导航走,无人驾驶就更需要依赖地图,不过地图厂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垄断,没什么太大增量和变数。

  车子接受到感知层获取的信息,需要对这一些信息做处理,不同芯片算力就决定了处理数据时候的速度和效率,就像是看脑子“好不好用”。

  大脑快速运转完毕,要想该怎么样应对眼前的场景,这时候不同厂商的算法,就对应着老司机和新手司机的区别,算法做得越好,就能更加自如。

  龙头企业:Monmenta、地平线、四维图新、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元戎启行。

  同时,由于驾驶员之间最大差异就是“驾龄”和上路经验,因此智驾里最重要的就是算法,除了上述第三方厂商,几乎每家车企都会想自己研发算法。

  人类身体有不同器官和四肢,需要神经中枢来告诉每个地方做什么样的事情,智能驾驶里也有各个零部件,域控制器负责把指令传达给各个部件去执行。

  到这里就是智能驾驶的最后一环,是走是停、是转弯是执行,由线控系统来负责,线控转向是操控方向盘、线控制动是操控刹车和电门(油门)、线控悬架是调整平衡和震动。

  智能驾驶的主体依然是汽车,因此观察智驾产业链,离不开要跟踪各家主机厂的进展。市面上有很多给车企智驾排序的第三方平台,每家排名会略有细微差异,但大方向基本没什么疑问。

  基本能公认的行业对标是鸿蒙智行,带领行业智驾平权的是比亚迪,剩下梯队里就是理想、小鹏、蔚来、小米、长城、吉利(极氪)、零跑等等,百花齐放。

  可能有读者会疑问,上游原材料、中游电池/热管理/内饰/座舱、下游售后和出行服务等环节,怎么都没聊?原因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介绍对象是智能驾驶,其他层面零部件都在燃油车和电动车里都有,如果全部展开就有点冗余。

  粗略数了下,大概是50多家上市公司,其实已经不算复杂,但既然是覆盖高端制造,平时和车企及供应商聊得也比较多,我想就帮着再筛选一轮吧。

  核心考虑因素是两个方面:研发优势和话语权,即需要有技术领先(主机厂更愿意合作)以及能真正赚到钱(高毛利率)。

  1)传感器:算是难得的增量智驾硬件,智驾平权越普及,要用到这些传感器的车型就越多。三家龙头:联创电子、韦尔股份、速腾聚创。

  2)高清地图:整车厂基本都是和百度或高德地图合作,因此第三方软件余地不多,但有些厂商在慢慢做算法层面转型。一家龙头:四维图新。

  3)芯片:智驾芯片是实现智能驾驶功能的重要基础,在“自主可控”大背景下,国产芯片的空间很大,盈利能力也较强。两家龙头:地平线机器人和黑芝麻智能。

  4)算法:有点微妙,整车厂都希望能自研,芯片厂商也会进行软硬一体化,竞争格局相对混乱,且大部分企业还没有上市,就不做筛选了。

  5)域控制器:曾经最稀缺的智驾硬件,如今行业内玩家有点多,同时有些实力的车企都希望自供(如比亚迪)。三家龙头:德赛西威、华阳集团、均胜电子。

  6)线控系统:作为最终执行的环节,还是有些门槛,有时候要研发2-3年才能通过整车厂验证,竞争格局较优。三家龙头:伯特利、拓普集团、耐世特。

  7)整车:研究智能驾驶不可能绕得开主机厂,而且有实力的车企甚至能够带动产业链,主流技术路线就需要保持跟踪。三家龙头:比亚迪、理想、赛力斯。

  这样一套流程下来,就剩下15家上市公司,再依据“研究做加法、投资做减法”原则,尽量找到基本盘稳固且持续盈利,能够把智驾作为锦上添花的潜在公司。

  最终,智能驾驶产业链就剩下15家值得深入跟踪(10家第一梯队+5家第二梯队)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依然是以表格的形式分享给各位读者们。

  虽然智能驾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从L2+到L3甚至L4级别无人驾驶,还有很多技术及法规层面需要突破,但车企未来的商业模式,几乎能肯定,将从以硬件销售为主,向“硬件+软件+服务”的综合模式转变:

  第二阶段是硬件+软件:智能驾驶以软件收费(买断或订阅)形式出现在车企收入中,车企能持续从存量用户挖掘价值。

  第三阶段是硬件+软件+服务:硬件可以扩张更多品类(机器人等),软件以无人驾驶技术为核心输出,而数据变现、车路云协同服务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也将产生价值,最终形成 ToB/ToC、硬件/软件/服务等多维度覆盖的闭环。

  未来渐进,智能驾驶加速“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国智造的含金量已经慢慢的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