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1-59578001
中文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2024智能驾驶行业大揭密:万亿市场背后的崛起与挑战

发表时间:2025-01-24 22:33:13 来源:新闻中心

  2024年,智能驾驶行业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礼,成为这样的领域的“爆发之年”。在武汉街头,萝卜快跑的出现使得无人驾驶技术进入公众视野;特斯拉的robotaxi更是揭开了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的神秘面纱。中美企业在这一赛道上比拼越来越激烈,赛道两侧企业如速腾聚创、地平线、黑芝麻智能、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等纷纷抢滩上市,行业内对智能驾驶的“爆发式发展”达成了共识。然而,2024年也将是技术路线分歧的年头。特斯拉执行官马斯克坚定声明,纯视觉方案是实现智能驾驶的唯一道路,而多数中国车企则倾向于采取了激光雷达等多种传感器的融合感知方案。技艺之争背后是中美智能驾驶产业的分歧正愈演愈烈。

  展望2024年的末尾,智能驾驶行业尽管“终点”未明,但“车速”却确定。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车联网白皮书》,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将逼近万亿元。这一趋势在技术进步和政策推动下,将使智能驾驶逐渐从高端市场向中低端普及,成为汽车市场的重要标配。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令智能驾驶产业前途光明。

  在2024年,智能驾驶产业进入了一个“上市大年”。众多企业在长期资金市场上争相亮相,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已在美股上市,而速腾聚创、地平线、黑芝麻智能、佑驾创新则相继在港股上市。赛目科技也已成功登陆港交所。业内人士指出,智能驾驶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持续烧钱”,高昂的研发投入和较长的回报周期让企业在IPO之前面临严峻的金钱上的压力。而上市融资则能有效减轻这一负担,助力企业在这场“马拉松”中保持竞争力。

  地平线CEO余凯在采访中透露:“中国正处于智能汽车的黄金发展期。地平线的上市规模和发行规模是近三年来中国科技公司在境外上市中最大的,这为咱们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各地政策的推动更是为智能驾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自2024年6月以来,北京市已开始立法《北京市无人驾驶汽车条例》,力图在2025年全方面实施。同时,北京亦庄区域积极创建无人驾驶场景生态示范区,推动应用场景扩展,并为智能汽车公司可以提供测试支持。依规定,每行驶6公里的智能网联汽车可获得最高300万元的补助。2024年7月,深圳市也推出了《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方案》,规划设立智能驾驶示范区,致力于提升智能驾驶产品的体系、基础设施及应用生态。从全国范围来看,2024年7月,中国工信部与其他五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确定了北京、上海等20个城市作为“车路云一体化”应用的首批试点城市,为智能驾驶产业铺平了发展道路。

  政策和资本的双重助推,让智能驾驶产业如虎添翼,线”的突破性应用。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在中国乘用车市场,L2级别辅助驾驶新车的渗透率已达到55.7%,其中具备领航辅助驾驶(NOA)功能的新车型渗透率达11%。随着5G、AI和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融合,智能驾驶将在全国范围内可能形成大规模的商用场景。业内专家觉得,未来的智能驾驶也将变革人们的出行方式,并催生出无人出租车、智能物流配送及智慧交通管理等新型商业模式,前景无比广阔。

  不过,尽管产业正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但在技术路线方面的分歧仍在继续升温。12月初,马斯克在社会化媒体上公开批评激光雷达技术,称其为“错误的解决方案”,他坚信,模拟生物神经网络和眼睛的纯视觉方案是应对复杂驾驶环境的最佳选择。对比之下,中国的汽车品牌在智能驾驶方面的布局各不相同,较多企业仍然采用融合感知方案,即结合多种硬件设备,如激光雷达、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借助实时绘图和AI算法来推动智能驾驶。例如,华为的问界系列和极氪007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而特斯拉则选择了全面放弃激光雷达,坚定依靠摄像头作为其“智能大脑”。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在激光雷达市场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YOLE数据表明,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中,中国供应商占据了高达84%的市场占有率,其中禾赛科技和速腾聚创的市场占有率分列前两位。与此同时,美国在芯片和算法方面的实力亦未可小觑,这也是特斯拉选择纯视觉方案的关键支撑。

  众所周知,纯视觉方案和融合感知方案,本质上都属于单车智能,它们的竞争就像是《笑傲江湖》中的华山派和嵩山派,虽然各自对抗,但仍在一个整体框架下共存。智能驾驶产业正跨越多条“车道”,不断推进。

  面对未来的发展,智能驾驶行业的共通前路在于新的阶段与挑战相接。根据余凯的预测,智能驾驶的发展将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handsoff(解放双手)”阶段,驾驶员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轻松接管汽车;接着是“eyesoff(解放眼睛)”阶段,驾驶员能够闭眼驾驶,减少对车辆的管理;最后是“mindsoff(解放大脑)”阶段,驾驶员将无需关注行驶,能充分释放自我投入其他活动。

  根据余凯的观点,预计到未来两到三年内,汽车行业有望迈入“handsoff”阶段。无论最终采取何种技术路径,推动智能驾驶向前发展的共同目标已然清晰。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大模型上车’成为实现智能驾驶新阶段的共识路径。在2024年北京车展上,端到端智驾大模型与智能座舱交互大模型的同时涌现,展现出行业的蓬勃生机。头豹研究院则将目前的汽车大模型公司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包括特斯拉、比亚迪、华为、百度和吉利等;第二梯队有小鹏、商汤科技、科大讯飞、毫末智行和极越等;第三梯队包括蔚来、理想、广汽等。

  然而,中国汽车产业链企业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尤其是在芯片等关键技术环节的短板仍显著。东兴证券的研报指出,对于L2级别的智能驾驶需要至少2个TOPS的算力支持,而L3则要达到24个TOPS,而L4级别则需要320个TOPS,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在算力提升上需要更大的投入与创新。当前国产智能驾驶的SoC市场仅占7.6%的份额,绝大部分仍被海外企业所垄断。总的来看,国际上能在智能驾驶非凡技术能力与应用成熟度上发展较早,因而构成挑战。

  在法律层面,国内针对智能驾驶的法律和法规依然未能完全明确,尤其是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如何划定责任仍是一大难题。王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要让智能驾驶产业在未来的几年取得突破,必须攻克技术难关和法规障碍。面向2025年,智能驾驶产业仍将迎来快速地发展的推动力,也让我们倍感期待。让我们大家一起持续关注,智能驾驶的美好未来将如何 unfold!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